秉承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發展理念,“十三五”規劃將帶領中國奔向全面小康社會,奔向“第一個百年目標”。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,江蘇該如何緊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,
打好“十三五”開局發令槍?
去年10月,國務院批復蘇州工業園區成為首個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。這一試驗指的是在外向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,通過實施系統性、整體性、協同性改革,率先構建外向型經濟新體制、建立創新驅動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。1月30日,在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專家咨詢聯席會議上,來自國內外的18位專家以園區為樣本,為江蘇發展提供了很多寶貴建議。
借鑒模式轉變為“新加坡+”
“園區是中國借鑒新加坡模式的‘試驗田’,但與1994年園區剛成立之時相比,現在的新加坡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新加坡模式本身是動態的,所以交流與借鑒也應是動態的。”在當天的咨詢會議上,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、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提出“新加坡+”的概念。
江蘇是新加坡對華投資最多的省份,新加坡在江蘇的投資額占其對華投資額的1/3。新加坡人口不到蘇州一半,本身沒有這么大的投資需求,但新加坡是個開放的國度,世界各地的項目、資本通過新加坡這個中轉站轉移到中國。“在國際化平臺建設方面,可學習新加坡。”鄭永年說,“但在其他一些方面,比如說,推進制造業發展方面可學習日本、德國,在創業環境改善方面可學習深圳等城市。”
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瑞達介紹,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去年發布了《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》調研報告。報告顯示在過去30年里,中國經濟增長依靠的主要“汲取創新”模式,但近年來,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減少。季瑞達認為,蘇州園區應更靈敏地感應到中國的這一迫切需要,在借鑒他人經驗的同時,加快實現從“汲取創新”到“領導創新”轉變。
避免過度互聯網化和金融化“現在國內討論非常多的,一是互聯網經濟,一是金融經濟。這兩者我們確實要發展,但是一定要避免過度互聯網化和金融化,避免互聯網經濟、金融經濟取代實體經濟。”鄭永年表達了自己的擔心。他認為,蘇州園區已有一定的實體經濟基礎,未來有足夠發展空間,千萬不能受大環境影響而偏離了這一軌道。
對此,株式會社野村綜合研究所代表取締役、專務執行役員此本臣吾表示認同,他還認為,發展實體經濟,應避免單一加工模式導致轉型升級乏力。“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轉型陣痛期,日本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期。”此本臣吾介紹,上世紀70年代,日本經濟增速一下子從10%左右跌至4%,尤其是化工等產業受沖擊很大,當時日本的對策是限制傳統化工行業、逐漸轉向半導體、液晶行業。
今年1月21日,美國商會發布2016年度中國商業報告。報告顯示,受訪在華美資企業反映制造業增速放緩,而服務業和零售業仍然看漲。受訪美資在華企業中,81%計劃今年增加投資。針對蘇州園區及江蘇的發展現狀,此本臣吾等多位專家建議,在傳統制造業中融入服務業的環節。“以汽車為例,在開車過程中的數據可以提供給保險公司、品牌服務商等,以便為車主提供定制化的服務。”
開放創新應注重協同發展“開放創新綜合試驗不應該局限于經濟和管理體制改革,更應將關注點從經濟擴展為社會,建設市場完善、政府變革、社會治理規范、生態環境優美的升級版社會,而不僅僅是工業園區。”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建議成立一個獨立于政府的智庫,能夠“不看政府臉色”、穩定長期地為蘇州及江蘇發展“挑刺”。
“任何時候,改革需要人力、財力、政策,但同時還需要一個‘容錯’機制。”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說,“未來改革的阻力有多大,可能是眼下很難想象的,只有‘容錯’,才有機會‘糾錯’,才能沒有顧忌地邁出第一步。”
“開放創新綜合試驗,不僅僅關系到蘇州、江蘇,也是為國家尋求下一步發展模式所做的一次探索。這些意見和建議,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、創造性和可操作性。”商務部原副部長馬秀紅表示,希望蘇州工業園區在未來推進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過程中,予以積極的借鑒、消化和吸收,確保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早見成效、早出成果,更好地引領全國開發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,更好地引領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,更好地踐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。
(來源:中國江蘇網-新華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