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二五”期間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萬億元臺階,平均增速達9.6%;2015年經濟總量突破7萬億元,增速達8.5%,高于全國1.6個百分點。
成績的背后,是江蘇發展面臨的嚴酷現實:人口密度全國省區最大,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,
單位國土面積工業污染負荷全國最高……沉重的資源環境壓力嚴重束縛著江蘇的發展。
如何在“有限”中實現“有為”?江蘇的答案是:向創新要發展。從抓科技、重人才到調結構、促轉型,敢為人先的江蘇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高質高效的發展之路。
三重壓力
江蘇物質資源匱乏,平均742人擠在一平方公里土地上,人均水量低于500立方米,屬極度缺水地區,九成以上的煤炭、原油和天然氣依靠外省或進口。
人多地少、資源短缺的現狀,還造成巨大的消費壓力與環境壓力。江蘇工業化程度居全國之首,重工業稠密,許多沿海地帶都被開發成工業園區,環保形勢嚴峻。
就經濟結構而言,江蘇經濟對外依賴重,其中蘇州、無錫等地區尤為突出。在當前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、外資投入持續下降的大環境下,江蘇外貿外資的發展步履維艱。
這三重壓力成為阻礙江蘇經濟發展的桎梏。
創新驅動
如何逆勢突圍?江蘇省省長石泰峰一語中的:向創新要發展。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;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1788億元,占GDP比重2.55%;科技進步貢獻率60%——漂亮的成績單背后是江蘇人敢闖敢創的魄力與膽識。
江蘇制藥業“兩頭在外”,既不產原料,又缺少市場,但全國百強藥企中有11家來自江蘇。過去五年,中國藥科大學承擔國家“重大新藥創制”科技重大專項課題26項,并研發出全球首個將銀杏二萜內酯用于防治缺血性腦梗死的藥物。
早創新、早轉型。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蘇南化肥產業的龍頭老大,公司總經理胡波告訴記者,如今工廠實現了爐渣100%回收利用、合成氨蒸汽自足利用等。此外,華昌化工年產100萬噸新型生態肥料項目在蘇北漣水落地,大大優化了產品結構,綠色生產的步子邁得更快更大。
“十二五”期間,江蘇新興產業銷售收入突破4.5萬億元,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近30%;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了40.1%的工業增加值;服務業占經濟總量比重超過48%,超越第二產業,實現產業結構“三二一”的標志性轉變。
三大啟示
江蘇令人矚目的發展奇跡,首先離不開創新。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劉旺洪指出:“新一輪轉型的核心是創新驅動。”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面,江蘇以“調高、調輕、調優、調強、調綠”為思路: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調“高”;以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調“輕”;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調“優”;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調“強”;以提升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調“綠”。
其次,離不開人才對產業發展的推動。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周勤認為,人才結構的優化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智力支持。2015年,江蘇通過實施重大人才工程,引進“高精尖”人才隊伍。目前,江蘇有兩院院士98人,入選國家“千人計劃”598人,省“雙創”引進人才3127人,在江蘇的外籍專家超過10萬人。
最后,也離不開敢為人先、居安思危精神的凝心聚力。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志彪表示,獨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江蘇人勤勞、穩健的性格。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深度融合,大大提升了江蘇人的“精氣神”,成為江蘇經濟逆勢上揚的有力支撐。
(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徐蘇陽)
來源:光明日報